查看原文
其他

老子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九章

▲ 点击上方卡片,看更多精彩内容

《道德经》“万经之王”

《道德经》被誉为“万经之王”,内容涵盖哲学、伦理学、政治学、军事学等诸多学科,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、齐家、修身、为学的宝典。它对我国的哲学、科学、政治、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。


《道德经》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,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,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,又称太上老君,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,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。


《道德经》分上下两篇,原文上篇《德经》、下篇《道经》,不分章,后改为《道经》在前,《德经》在后,并分为81章,全文共约五千字,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。传统文化道德经计划用81天时间,对《道德经》中的81章,每天一章节进行解析和译文,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习理解《道德经》。


第六十九章【原文】

用兵有言:“吾不敢为主①,而为客②;不敢进寸,而退尺。”是谓行无行③,攘(rǎng)无臂④;扔无敌⑧;执无兵。祸莫大于轻敌,轻敌几丧吾宝⑥。故抗兵相若,哀者胜矣。

【注释】

①主:打仗时的主动攻势。

②客:打仗时的被动防守。

③行无行:前一个“行”,读xíng,行动;后一个“行”读háng,行列。

④攘(rang):捋起。

⑤扔:对抗的意思。

⑥宝:命脉之意。

【译文】

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:“我不敢主动进犯,而采取守势;不敢前进一步,而宁可后退一尺。”这就是说,虽然有阵势,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;虽然要奋臂,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;虽然面临敌人,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;虽然有兵器,却像没有兵器可持握一样。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,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“三宝”。所以,当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,怀有慈悲怜悯之心的一方能获得胜利。

【导读】

这一章紧接上二文对用兵之道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,讲用柔、用弱的原则在军事上的运用。

【解析】

这一章紧接上二文对用兵之道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,讲用柔、用弱的原则在军事上的运用。“反者道之动”,用柔用弱不是真柔真弱,而是处在柔、弱的位置,顺着道的自然趋势以柔克刚,以弱胜强。

“用兵有言:‘吾不敢为主,而为客;不敢进寸,而退尺。”这里的“不敢”意为不至于怀有鲁莽或罪恶的图谋。一般意义上的“不敢”,多指没有胆量,没有勇气,其中略含贬义。这里需要注意一点,本章由“不敢”所构成的是一种虚拟语气,它所表达的是一种鲁莽或罪恶的图谋,而这种虚拟语气在本章中是贯彻始终的。“寸”是极短的长度单位,“尺”比寸稍长,老子用尺和寸来说明不要轻易挑起战争的道理。老子是反对战争的,他主张在战争中,不要轻举冒进,而应该以退为进。这是老子的无为思想在军事中的具体运用。

老子认为,主动出击去侵略别人,其本身在道德上就输给了别人。这是因为主动进攻对方,对方就会为正义而战。这时,对方的民众就会因为敌方的侵略行径而感到愤慨,其保家卫国的积极性就会提高,这对进攻一方是极为不利的。相反,如果守而不攻,留给对方主动出击的机会,己方的民众就会愤然还击,并能一鼓作气战胜敌人。主动进犯别人微不足道的一寸土地,就会有遭到对方还击的可能,这是因为人们都以遭受侵犯为耻辱,所以我们应该避免侵犯别人的行为;主动后退一尺,就会表现出谦和与宽容的美德,纵然仅有微不足道的一尺土地遭到了侵犯,也能凭此感化对方,使对方主动退避。我们一再强调,老子是反对战争的,老子知道,战争会给民众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和痛苦,但是仅仅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避免战争的。既然不能改变当时的形势,他就阐发自己的战争观,即“以退为进”,以此来争取正义战争的胜利。

“是谓行无行,攘无臂;扔无敌;执无兵。”“行”指的是采取行动,“行无行”指的是虽然行动了却好像没有采取行动一样。“攘无臂”指的是虽然举起手臂却好像没有举起手臂一样。“扔无敌”意为虽然面对敌人却好像没有敌人存在一样。“执无兵”意为虽然手里拿着兵器却好像没有兵器一样。怎样才能做到“扔无敌”呢?就是要诱使敌人不知不觉地走入我们为之设计好的圈套之中。说到这里,或许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惑:明明有的东西怎么说好像没有呢?其实,这也正体现了老子无力思想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——切有却似无,看似无为却有为。

“祸莫大于轻敌,轻敌几丧吾宝。"这里的“轻敌”意为目中无人,小看敌人的能力。“宝”意为各种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。老子认为,无为不是不作为,不是骄傲轻敌而不做应战的准备。如果骄傲轻敌,一定会遭致失败,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。任何骄傲自大和轻视他人的行为,都是不合乎道德标准的,必然会受到惩罚。

“故抗兵相若,哀者胜矣。”这里的“哀”不是悲哀,而是心怀仁慈的意思。“哀者竹即对各种不幸和悲哀的后果都作过周密思考,并为此做好充分准备的军队。这个“各种不幸和悲哀的后果”,即“行无行,攘无臂;扔无敌;执无兵。”老子最后以“哀者胜矣”作总结,点明了自己的主旨,即以柔克刚、以弱胜强。老子曾经说过,仁慈是道的三宝之首,仁慈也就是无为,如果在战争中运用无为的思想,那么进攻的时候就会取得胜利,防守的时候也可以稳同城池。这一观点与“哀者胜矣”一致。在老子看来,人们在进行战争的时候,一定要怀着仁慈之心,只有这样才能在战争中不滥杀无辜,这种态度既是对生命的尊重,也是对自己的尊重。


精品合集 特别推荐

传统文化道德经ID:Ctwhddj福生無量天尊

* 看更多往期经典好文,点击下方小字即可 *


  百家讲坛《易经的奥秘》合集(共15集)


▶ 道德经》解析合集


  曾仕强《道德经的奥秘》合集


  傅佩荣《老庄的智慧》合集


  庄子·养生主(合集)


▶  国学经典 || 《大学》合集(共12集)


▶  曾仕强《家庭教育》合集(共24集)


▶  百家讲坛《孟子的智慧》合集(共9集)


▶  百家讲坛:《三十六计》 合集


▶  百家讲坛《春秋五霸》合集(共29集)

道德经解析

▲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

你若喜欢,点个在看 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查看更多精彩好文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